少用情緒多用智慧與學生溝通
常有老師抱怨:現在的學生自我意識太強,與其談話是“苦口婆心”地“對牛彈琴”!有的學生陽奉陰違,事后依然如故;有的則當場與老師沖突,不讓老師下臺;有的忍氣吞聲但滿腹牢騷。出現這樣的情況,作為老師我們要認真思考:問題到底出在哪里?
一、要注意談話的時機與場合
首先,不要等學生犯錯后再談。張同學近來經常擾亂晚自習的紀律,而且有曠課行為。每次出現問題后班主任都會及時找他談話,苦口婆心地進行教育,但是他的態(tài)度都不是很好,甚至有逆反情緒……問題就在于,每次都是在張同學犯錯以后,班主任才找其談話。這時,不管老師的態(tài)度有多和藹,在學生看來都是以“犯錯”為前提的,甚至鼓勵也會被學生當成一種變相批評,這樣的交流效果會一次比一次差。為什么不在他犯錯之前找他呢?在他表現較好的時候找他,效果肯定不同。
其次,盡量不要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談。王同學的性格比較倔強。這次,他與另一個學生發(fā)生矛盾,還動手打了人。班主任非常生氣,把他從教室里吆喝出來,并動手推他,想把他帶到辦公室談話。可是王同學正在激動之時,老師越推他,他越是不走,而且態(tài)度相當不敬。班主任當時很下不了臺,幸虧其他老師打了圓場……其實這時候班主任不應該過于激動,應把學生帶到辦公室,先不一定要談話,讓學生單獨冷靜一下。有時學生冷靜后會后悔甚至主動反省自己的行為,這時進行教育就好多了。
再次,盡量不要在眾人面前交流。上課時李同學趴在課桌上,老師把他叫起來,當眾進行教育:你的成績下降厲害與學習狀態(tài)有關,你這樣對不起父母的辛勞,對不起自己的未來等等。但是李同學并不領情,當時就把書重重地扔在課桌上,說:“不就是睡了兩分鐘!犯得著你說這么多!”其實,李同學不一定是不接受教育的學生,老師也不是有心在侮辱他,問題是老師的話使得他在同學面前失了面子。青春期的學生很重視自己在眾人面前的面子,情急之下就可能頂撞老師。所以老師應在課后,盡量找個安靜的地方單獨和他談話。
二、控制談話的幾個分寸
首先,不要以為老師說得越多越好。李老師是一個非常認真負責的班主任,她認為,老師與學生談話,越是苦口婆心就越能打動學生,俗話說“動之以情,曉之以理”嘛!所以她與學生的談話很多,時間也很長。但是經常可以看到學生站在她面前漫不經心,甚至蠻不講理地對待她……李老師的問題就在于她說得太多了,其實和學生談話,尤其與一些常愛犯錯的學生談話并不是越多越好。對這些學生不僅要給予關愛,還要讓他敬畏。有的老師苦口婆心但婆婆媽媽,學生不僅摸清了他的底線,也厭煩了這樣的談話。所以說,談話不在多,關鍵是談到心里,談到點子上,談到位。
其次,不要急于給交談定調。小張老師帶一個差班,學生不怎么聽話,所以他經常找學生談話,處理一些問題。為此他還總結出來了一套經驗:先把學生狠狠地教訓一頓,然后再安撫一番。但是我們發(fā)現:小張老師常常在處理學生問題時鬧得驚天動地,他自己也被搞得很累……小張老師的問題在于他每次過早地給談話定下了基調——先教訓一頓。教訓未嘗不可,但決不是最好的方式。應該先考慮一下處理思路,然后帶學生到一個合適的地方,制造一個合適的氛圍,用一種合適的語氣開始說第一句話。要注意:要用軟軟的話說硬硬的原則,切忌威脅,如:給處分、告訴家長、甚至武力威脅等。
再次,不要總是找某一學生談話。江老師的班里絕大多數學生都是不錯的,但是總有個別學生成為班級的“老油條”。于是,他把目光聚焦在個別后進生身上,不停地找他談話 (江老師把這稱之為“揉”)。但是這個學生最后往往不是被他教育好了,而是因各種原因離開了班級。江老師這樣的工作思路可能會把后進生逼上絕路。因為你經常找這個學生,不管你當時和他談的是什么,學生總是知道“自己是一個后進生”,你每找一次就等于向學生再強調一次,這樣學生能轉化才怪。
另外,也不要總是集體談話。吳老師的班級基礎不錯,他自己的口才也不錯,經常在班級展開講演,開始的時候學生很受感染,但是時間長了學生就像沒有聽見一樣,而且調笑:大道理又來了!同時,吳老師的工作線條較粗,很少單獨找學生談話,當幾個學生一起犯錯誤時,他也是集體叫出來教育一番。集體的班會式教育是必要的,但是這樣的講演多了就會出現重復與空話。班主任一定要經常找不同的學生交流。尤其是當學生集體犯錯的時候,盡量不要全體談話,而是各個擊破,否則學生會形成抵抗同盟。
三、不要讓談話前功盡棄,避免幾種錯誤做法
首先,不要給予學生未經警告的懲罰。常老師班里的陳同學經常曠課,教育了多次,但是陳同學屢教不改。這一次,他不僅曠課而且一走就是兩天,常老師一氣之下把他的課桌板凳都拿走了。當天下午陳同學回來時,看到自己的板凳課桌都沒有了,他不但沒有先認錯反而對常老師發(fā)脾氣,責問老師憑什么拿走自己的課桌板凳……即使學生犯了錯誤,教師給予懲罰也要預先警告,否則老師會由于對學生施以“虧理”的懲罰而陷于被動。一旦破壞了師生之間的互信關系,之前的交流工作就會付諸東流。
其次,不要在背后議論學生的缺點或者對其表示失望。潘老師的班級風氣不太好,但是他仍然很負責任。由于操心與煩心,潘老師經常與他人議論自己的學生,所以難免談到學生的缺點,也難免發(fā)一些怨氣。一天,潘老師正在與班長談話,講到“對某學生的失望,對他基本不抱信心”之類的話,一回頭,發(fā)現這個學生正在后面,已經聽到了他們的談話……此后潘老師的一切解釋、一切鼓勵的話都統統成為“虛情假意”……人們都不自覺地認為:當面的話可能有水分,但是背后的話一定是真實的想法,潘老師犯了一個無法彌補的錯誤。其實,即使潘老師的話當時沒有被這個學生聽到,一旦這個學生從他人嘴里知道這些,結果基本上是一樣的。
再次,不要總是談錯誤、要求或學習。秦老師是個非常用心的老師,與學生的談話也最多。找學生談話,他是“盯到骨頭爛到肉”,每次都事無巨細,既要把錯誤徹底搞清,又要使要求徹底到位。但是學生好像很不領秦老師的情,不少學生見到秦老師叫自己的名字都苦著臉,連優(yōu)生也是如此……秦老師的問題在哪里呢?談錯誤、要求與學習錯了嗎?其實談這些都沒有錯,錯在談過了度。錯誤與要求不是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話題,將心比心:你一個老師,整天校長找你談要求你能不感到壓力嗎!要適當談談別的,從生活與做人之道談起,學生更容易認識自己的不足,也能培養(yǎng)學生做人的胸襟。
另外,不要迷信家長參與的效果。朱同學經常曠課,屢教不改,王老師實在沒有辦法,要把情況反映給他的父母,這下朱同學害怕了,不停地哀求老師并保證改正。但是王老師覺得還是通知他的家里要好一些,就打了電話。第二天,家長來了,當場教訓了學生一頓并動了手。下午學生不見了——離家出走。問題沒有解決,反而更嚴重了……家長對教育的參與是積極的,但是一定要認真處理好家長教師學生的三角關系,否則教師與學生之間會形成難以彌補的傷痕,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。
可見,與學生交流是一門學問,老師要少用情緒,多用智慧。交流的前提是要搭建好師生心理通道,如果連心靈之門都沒有打開,談再多的話也無濟于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