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今社會已經形成一種輿論氛圍,有人對中國的教育模式持支持態度,認為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比較公平的教育模式,但仍有部分人持懷疑態度,以下是部分人的幾種觀點;
很多人都說,為每個孩子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,是最公平、最好的教育。現在我還想再加一點,為每個孩子尤其是殘疾孩子的個性發展提供支持的教育,是最高境界的教育。每個孩子,包括殘疾孩子都有個性,這是由他們先天和后天影響形成的獨特性,包括不同的認知特征、興趣愛好、欲望要求、價值取向、創造潛能等。個性影響孩子方方面面的發展。
長期以來,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共性,忽視甚至抹殺個性,把個性等同于個人主義。統一的教學計劃、教學大綱、教材,連考試都是標準化的。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“標準件”,造成了嚴重的后果:一是孩子的個性——興趣、愛好、特長被扼殺了;二是由于“大一統”,取中間水平,資優生得不到充分發展,學困生跟不上,成了失敗者。
現在我們強調發展個性,這是以人為本的表現。第一,它是人的發展需要。每個人資質、稟賦不同,只有充分揚其所長,也就是發展他的個性,避其所短,才能使人得到充分的發展。第二,這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。只有改變一刀切、齊步走、千人一面的教育狀況,才能使每個人的潛質、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展。第三,它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需要。只有為每個人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,才是最公平和最好的教育。第四,發展個性,實施個性化教育,也是未來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。
一般孩子要發展個性,殘疾孩子更需要發展個性。因為殘疾孩子是社會當中最弱勢的群體,他們最無助,就業很困難。如果能夠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教育,發展他們的個性,就是彌補他們的缺陷,使他們有一技之長,能夠為他們的就業創造條件、增加機會。解決了就業問題,才能解決生存問題;只有生存下來,才談得上發展和可持續的發展,才能有美好幸福的人生。因此,對殘疾兒童實施個性化的教育,促進他們個性的充分發展,是殘疾孩子發展的需要,是他們改變命運、融入現代社會的需要;是殘疾孩子家庭和睦安寧的需要;也是實現教育公平、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。
事實上,對殘疾兒童開展融合教育并不難,關鍵還是要讓教育回歸個性化的境界。首先需要對殘疾孩子零拒絕,然后需要對他們有更大的愛心、更大的耐心,給予更多的幫助、照顧,更高超的教育藝術和智慧。
一家之言,僅供參考。 |